福利书屋 - 耽美小说 - 在古代搞义务教育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237

分卷阅读237

    带故的关系,否则又哪里有钱财和时间去读书识字。

思及此,陶笉然也是十分可惜。沂州这地方已经穷到连义务教育都不可能展开了,必须得先搞好民生再说。

陶笉然不跟他们卖关子,席间就说了:“这次请二位来,是想你们帮本官将这册子上的内容,画成简单易懂的图册,就像这个一样。”陶笉然掏出了棉花种植手册,还有一本推广沤肥的小画册。

“这个画册我看过!”邱勤业兴奋道,当初邱裕把这种册子拿回家到时候,他就因为好奇偷偷描了几幅,“这个我会画,包在我身上了!”不过就是几根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和动作么,简单到不行!

陶笉然也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,只是提醒道:“这个册子的唯一目的是让不识字的农民们也能看懂上面的内容,所以简洁易懂是重点。不如这样,你们先各自回去试着画画这播种篇,为期三日,我看谁画的最易懂,这个画册就由谁主导。”

邱勤业对这种有竞争性的比赛十分积极,连忙夸下海口道:“没问题!三日后定叫大人眼前一亮!”

李琼面上情绪仍旧没多大起伏,但心中却也是十分激动。即使被岁月蹉跎了那么久,但陶笉然的出现,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野心和抱负。若能被陶笉然看中,日后这小小的沂州就再也困不住他了!

三人在席间相谈甚欢,而远在京城的民生日报,悄悄有了新的变化。

起因是经过报社不断地探索和研究,王琬凝并没有盲目尊崇陶笉然当初只为吸引农民的理念,她将民生日报的时事点评板块开辟成了两大板块,在没有什么发生重大时事的时候,就会请国子监的先生们,在时事点评专栏来搞一期专讲!

这个资源,自然是王琬凝去跟王灵均要来的。王灵均虽然混不吝,但他身份地位在那里,找个国子监的先生写篇文章,那也是一句话的事情。不过第一个登上民生日报的,却并不是国子监的先生,而是礼部侍郎慕容温瑜!

王灵均只是给国子监的先生广下贴,没人要点教案之类的,却没想到把慕容温瑜给吸引过来了。既然人家礼部侍郎都主动送上门了,那他们还矜持什么!

慕容温瑜的文采不必多说,对于政事的敏感程度也是一流的。他以去年科举的五十道试题为例,讲解了该如何答这些试题,文章行云流水,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,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。

王灵均读完慕容温瑜亲自送过来的手稿,看得心中佩服不已,但还是一拍大腿,不满道:“瑜啊,这就是你的不对了。”

慕容温瑜摸不着头脑:“灵均兄何处此言?”这篇文章他可是修修改改废了几十稿,才拿出来的,这也算是他这辈子少有的精品文章了!

王灵均一脸哀怨地看着慕容温瑜:“我可是把陛下赏的松石砚都送你了,你怎么不给我们民生日报打打广告?这么好的文章,起码地让人知道是我们日报刊登出来的啊!”

慕容温瑜闻言,嘴角一抽。自己呕心沥血写的文章,难道还比不上一句广告词吗?!慕容温瑜无奈地叹了口气,叫人传来笔墨纸砚,提笔在文章最后加了一句,多看看民生日报的时事点评,可以开拓视野,提高政治敏感度,让你的文章立意更加深远之类的广告词。

虽是临时加上去的,但看起来跟前文互相呼应,浑然一体。

王灵均这才满意了,又叫下人拿来戚博翰送的贡品金丝墨:“辛苦啦辛苦啦,这可是贡品,我也就这么一点,全都送你啦。”

慕容温瑜受宠若惊,虽然他慕容家是大世家,可那进贡给皇帝的墨和砚都轮不到他这个小辈用,但是哪个读书人不爱这个!此时心中对王灵均的一丁点不满也灰飞烟灭了,甚至差点就感激涕零!

而王灵均,把戚博翰送给他,督促他用功读书的东西全部送出去之后,顿时有种掩耳盗铃的舒畅之感,对慕容温瑜更是遇到了知己一般惺惺相惜起来。

☆、164

第二天,慕容侍郎的的文章一经刊登,陶鹏飞早就准备好的宣传攻势立即铺天盖地地展开了!

这一天,住在京城的人,只要走到大街上转一圈,就没有一个人不知道,慕容温瑜的文章在民生日报刊登了。

慕容温瑜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,可比普通侍郎要高不知道多少。一听到慕容的名头,学子们不管三七二十一,先买一份报纸再说!

而买了报纸之后,有大批学子折服于慕容温瑜的文采之下,又有不知道多少读书人,这才正视起了这份关注民生的报纸。

陶明杰也没有浪费这次千载难逢的宣传机会,在时事点评结束之后,又见缝插针地打了一波宣传,将后续会有国子监先生讲课的消息放了出去,把京城学子们的关注度彻底引爆!

慕容温瑜的文章只能用来瞻仰,而国子监的先生教授的东西,那可是能为科举加分的!瑞朝这么多学生,又有几个能进国子监。但若是花一文钱买份日报,不管是谁都能听一节国子监先生的讲课!天下间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吗?没有!

一时之间,民生日报在京城学子之间名声大噪,日报的销量也终于有了明显的上升。虽然收支还是赤字,但也比以前好许多了。

获得了新的成就,王琬凝和陶明杰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,因为虽然吸引了新的读者群,但民生日报立足的根本点,还是民生。然而百姓们文盲率太高,是个非常大的阻碍。

二月四日是星期一,也是民生日报社每周的例会时间。社长王琬凝将这个核心问题提出来,跟日报社的三个小领导一同商议。

陶明杰率先开口道:“那些耕种的技巧,我们已经全部刊登完毕了,但是百姓们能学到的却不多,这全是字的形式,实在不利于在百姓当中传播。”

“那不如换成画册?宁安那边的画册不是有现成的么,就是印刷成本可能会比较高。”陶鹏飞说着,转头看向陶小妹。

宁安那边不仅有沤肥的教程图册,那些由老农总结出来的技巧也都经过几年的时间考验,为宁安的亩产贡献出了极大的力量。而那些画册,也已经逐渐打磨得尽善尽美,不需要有人在旁指引,农民们只要看多几遍,都能理解图案上是什么意思!

这些指导手册,被陶笉然这个起名废,命名为,成为了宁安最受欢迎的特产。

陶小妹在自己带来的账本上看了几眼,道:“如果日报的销量能持续上涨的话,负担这些印刷成本不成问题。”

日报现在的经费是每月十两银子,除了人工薪资之外,印刷厂那边虽然是自己人,但也要收他们成本价的。否则要个财务组有什么用,不用